開埤造圳起家園,生生不息養萬物
親濕地-埤塘生態區
埤塘如何形成
豐沛的雨水或地下湧泉在山區或平原的低窪處匯聚,慢慢地形成了天然的湖泊(陽明山的竹子湖)或埤塘(宜蘭的雙連埤),水位也因季節的關係而高高低低。人類向大自然學習,在距離水源甚遠或水源供應不穩定的地區開挖人工埤塘蓄水。早期的桃園臺地便是農夫開圳引水、挖埤塘蓄水灌溉農田,因而形成水塘遍佈的景象。
埤塘有何功能?
天然的湖泊與埤塘形成後,慢慢地蘊育了許多的水生植物,例如:臺灣萍蓬草、小杏菜、龍骨瓣杏菜…,這些植物腐爛後,為魚、蝦、貝類提供食物來源,吸引了喜好在水域環境生活與繁殖的水生昆蟲、青蛙。鳥類、哺乳類等動物亦會前來水邊喝水或覓食,形成了豐富的濕地生態。很多人的童年回憶都與埤塘有關,例如挖蚯蚓去釣魚、釣青蛙,牽著水牛去埤塘泡水,甚至也是農村裡消防滅火的水源之一。





濕地的美來自於水在時間空間裡所產生的光影效果。這時空變化有五個向度:第一度是水面,第二度是水面之上的天體,第三度是水面之下的水體,第四度是水體之下的地質(土壤、岩礁或珊瑚礁),第五度是時間。天光雲影與遠山飛鳥是水面不停變換的風景;游魚走蝦穿越沈葉枯枝的叢林,是水心澄靜時的舞碼;鴻爪在軟泥上,紀錄著徘徊尋覓與對未知的期待;而水位或深或淺,青苔或濃或淡,風雨無情或有致是日夜、季節與年月在濕地上的對話。這外景內觀的情境,造就了無數不朽的詩篇。

當埤塘消失了,水生生物該何去何從?
隨著工業時代來臨,許多農田或埤塘開始被填土、建設廠房與住宅,許多埤塘濕地漸漸在消失中。人類可以易地而居,但倚賴埤塘的水生生物卻失去棲身的水域環境,許多常見的水生動植物漸漸稀少或瀕臨絕種,而拿著釣竿在埤塘釣魚、青蛙的美好回憶終將消失;惟有保育埤塘濕地才能保護這些僅存的水生動植物。
埤塘生態區南池由管理處重新營造本土的埤塘與草澤生態系統之前的概況(2003.10月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