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賞埤塘

埤塘的形成

豐沛的雨水或地下湧泉在山區或平原的低窪處匯聚,慢慢地形成了天然的湖泊(例如陽明山的竹子湖)或埤塘(宜蘭的雙 連埤),水位也因季節的關係而高高低低。人類向大自然學習,在距離水源甚遠或水源供應不穩定的地區開挖人工埤塘蓄 水。早期的桃園臺地便是農夫開圳引水、挖埤塘蓄水灌溉農田,因而形成水塘遍佈的景象。

埤塘的功能

天然的湖泊與埤塘形成後,慢慢地蘊育了許多的水生植物,例如:臺灣萍蓬草、小杏菜、龍骨瓣杏菜…,這些植物腐爛 後,為魚、蝦、貝類提供食物來源,吸引了喜好在水域環境生活與繁殖的水生昆蟲、青蛙。鳥類、哺乳類等動物亦會前來水 邊喝水或覓食,形成了豐富的濕地生態。很多人的童年回憶都與埤塘有關,例如挖蚯蚓去釣魚、釣青蛙,牽著水牛去埤塘泡 水,甚至也是農村裡消防滅火的水源之一。

台灣體型最小的蛙類-小雨蛙(抱接中)

小雨蛙鳴唱聲(作者 Yannick Dauby提供)
https://kalerne.bandcamp.com/track/microhyla-fissipes-ornate-ricefrog

大龍蝨 彩裳蜻蜓

農民則運用天然或人工的埤塘灌溉、種植稻田或水耕蔬菜(蓮子、蓮藕、茭白筍、菱角、茨實、水芋頭),繼而更轉作養 殖魚、蝦、或放養鴨、鵝或遊憩等具有經濟價值的產業。 這些湖泊、埤塘或水田也具備蓄水、防洪及調節微氣候的功能,更滿足人們在視覺與心靈的需求。

水的五個向度美 (來源: 謝蕙蓮/濕地生態與濕地之美)

濕地的美來自於水在時間空間裡所產生的光影效果。這時空變化有五個向度:第一度是水面,第二度是水面之上的天體, 第三度是水面之下的水體,第四度是水體之下的地質(土壤、岩礁或珊瑚礁),第五度是時間。天光雲影與遠山飛鳥是水面 不停變換的風景;游魚走蝦穿越沈葉枯枝的叢林,是水心澄靜時的舞碼;鴻爪在軟泥上,紀錄著徘徊尋覓與對未知的期待; 而水位或深或淺,青苔或濃或淡,風雨無情或有致是日夜、季節與年月在濕地上的對話。這外景內觀的情境,造就了無數不 朽的詩篇。

當埤塘消失了,水生生物該何去何從?

隨著工業時代來臨,農田或埤塘開始被填土,建設廠房與住宅,許多埤塘濕地漸漸在消失中。人類可以易地而居,但倚賴 埤塘的水生生物卻失去棲身的水域環境,原本常見的水生動植物漸漸稀少或瀕臨絕種,而拿著釣竿在埤塘釣魚、釣青蛙的美 好回憶終將消失;惟有保育埤塘濕地才能保護這些僅存的水生動植物。

埤塘生態區南池,由管理處重新營造本土的埤塘與草澤生態系統之前的概況(2003.10月之前)

關渡自然公園由台北市野鳥學會承辦經營管理,於2003.10在桃園楊梅66號快速道路旁的一次採集「希望之 土」:土壤裡保留了許多少見的水生植物種子。在園區既有的水生池基地重新營造本土的埤塘與草澤生態系統,並且以北部 遭受破壞情形嚴重的桃園地區埤塘,作為棲地重建的模擬標的。

現在來到生態池畔,首先映入眼簾的當屬綠意叢叢的水生植物了。包括圓葉節節菜、柳葉水簑衣、田字草、臺灣萍蓬草、 桃園石龍尾、水車前、鴨舌草、野慈姑、三白草、過長沙、荷花、野薑花;岸邊有穗花棋盤腳和風箱樹等濱水林木。

關渡自然公園的埤塘生態區保育了許多的水生生物,並提供作為教育解說與自然觀察的資源;而幕後協助環境保育部維護 埤塘生態區的幫手,不僅僅是園區的水牛,更是許多支持公園保育工作的環維志工及捐款者所貢獻的心力;歡迎您支持或參 與保育行動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