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蟹平台

橫行 的螃蟹但不霸道,反是膽小,稍稍重一點的腳步或是晃動的影子,就會驚得牠們躲回洞裡。

放慢您的腳步 或是停下腳步等待,牠們就會慢慢地離開巢穴,在您的面前覓食。

長長棧道中央乍然開濶,是方便觀察螃蟹和彈塗魚的所在,和水閘門的差別是這裡主要是以招潮蟹為主,雖然離海水的潮汐有點距離,但生命自有出處,這裡是他們擴散的所在。(圖-江志明)


一隻隻在進食中還不忘著揮舞著大大的螯,是求偶?還是威嚇?我們因為牠的揮舞和潮水的來到聯想在一起,就成了招潮蟹,而西方則認為是優雅的舉著提琴,稱牠們為提琴蟹。

弧邊招潮蟹進食, 大螫做為威嚇, 求偶等用途, 僅能用小螫進食.(圖-江志明)

(影像-江志明)


彈塗魚 是生命自有出處的另一個例子,當水中的食物不足時,牠們開始演化出帶水的能力,有如人類潛水帶著水肺,當然不能長期離開水,所以只能出現在灘地。

彈塗魚俗稱:泥猴、石貼仔、跳跳魚 身體呈褐色或灰褐色,體常約6-7公分,在泥灘地追捕小昆蟲為食。牠的胸鰭非常強壯有力,可以像枴杖一樣支持身體向前移動,腹鰭則合成吸盤狀,可以吸附在石頭或植物的莖幹上。在漲潮時,常可見大群的彈塗魚躍上枝幹或海邊的的石塊以躲避水中的掠食者。(圖-賴駿鴻)
親蟹平台的吳郭魚, 側身游是因為水位太低, 不側身游就如下圖, 上半身會突出水面(圖-江志明)


吳郭魚,是最容易觀察到的魚類,1946年由吳振輝及郭啟彰兩位台籍日本兵從新加坡帶回台灣,八對莫三比克口孵非鯽(俗稱『南洋鯽仔』),因為戰後急缺肉類蛋白,被快速推廣,兩年後,台灣就有上百萬的數量,取名吳郭魚,是為了感謝兩位先生的貢獻。吳郭魚經過諸多的改良,著名的品種有台灣鯛等。

(圖-江志明)


河灘 與堤岸上總有著令人驚艷的飛羽,最特別的莫過於翠鳥,牠築堤在泥土的堤岸,雌鳥喜歡在下嘴㖨塗口紅,而上半身的藍色羽毛與下赗的黃色系,更是演化上成功的例子。對人類而言,牠很鮮艷美麗,因為羽色鮮艷,對比明顯。但對物的獵食者,藍色的背羽讓高空往下看時,看到一湖的清水。腹部的黃色,讓被獵食的魚類從水裡往上看時,看到一片落葉。

(圖-江志明)
(圖-江志明)
(圖-江志明)